计算机网络-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
多层次ISP结构

ISP:因特网服务提供者/因特网服务提供商,是一个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、信息业务、和增值业务的公司,如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等。

分为主干ISP、地区ISP和本地ISP。

图中IXP可以提高同地区的网络通信速度。

计算机网络OSI七层模型中,下三层网络层,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就代表着通信子网(各种传输介质、通讯设备、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),路由器是网络层的通讯设备,交换机、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通讯设备,集线器,中继器是物理层的通讯设备。

上三层应用层、表示层和会话层则是资源子网(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和软件的集合)。

计算机网络的分类

按分布范围分类

按分布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种:

  1. 广域网(WAN)。广域网实现只要通过交换技术,需要交换机及路由器作为媒介来进行报文交换,一般各节点交换机都是高速链路,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。
  2. 城域网(MAN)。城域网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,有时也常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讨论。
  3. 局域网(LAN)。局域网一般通过广播技术实现,覆盖范围较小。
  4. 个人区域网(PAN)。个人区域网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。
按交换技术分类

按交换技术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:

  1. 电路交换。电路交换类似于双方打电话,会先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路用于传送数据。
  2. 报文交换。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、目的地址、校验码等辅助信息,然后封装成报文,通过链路再进行发送,根据目的地址来判断目的源。
  3. 分组交换。分组交换就是将多个报文组成一个分组后发送。
按拓扑结构分类

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由网中结点(路由器、主机等)与通信线路(网线)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,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。

可分为以下几种:

  1. 总线型。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。
  2. 星型。每个终端或计算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相连。现在中央一般是交换机或路由器。
  3. 环形。所有计算机接口设备连接成一个环。如令牌环局域网,环可以是单环,也可以是双环,环中信号是单向传输的。
  4. 网状型。一般情况下,每个结点至少由两条路径与其他结点相连,多用在广域网中。

性能指标

  1. 速率。即数据率或称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。单位是b/s,kb/s,Mb/s,Gb/s,Tb/s等。(速率中$1k=10^3$,存储中$1k=2^{10}$)

  2. 带宽。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,在计算机网络中,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,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“最高数据传输速率”的同义词,即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,单位是b/s。

  3. 吞吐量。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或信道、接口)的数据量。单位b/s,kb/s等。

  4. 时延。指数据从网络(或链路)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。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。

    时延由四部分构成:发送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。

    • 发送时延。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,即整个数据都上链路的所花费的时间。
      $$
      发送时延=分组长度/信道宽度
      $$

    • 传播时延。即一个比特从链路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。计算公式为
      $$
      传播时延=信道长度/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
      $$

    • 处理时延。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。例,分析分组的首部、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、进行差错校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。

    • 排队时延。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。路由器确定转发端口后,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。

  5. 时延宽带积。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,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个比特,因此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。
    $$
    时延带宽积=传播时延\times 带宽
    $$

  6. 往返时延RTT。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,总共经历的时延。

    RTT总共包括:往返传播时延=传播时延*2,末端处理时间。

  7. 信道利用率。指再某一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,即
    $$
    信道利用率=有数据通过时间/(有+无)数据通过时间
    $$

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基本原则如下:

  1. 每层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,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。
  2. 各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,易于理解,相互交流尽可能少。
  3. 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,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。
  4.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,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。
  5. 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。
OSI参考模型

OSI参考模型中上三层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称为资源子网,下三层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称为通信子网。

  1. 物理层。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,功能是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。
  2. 数据链路层。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,任务是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包组装成帧,在次层也会进行差错控制等功能。
  3. 网络层。网络层的传输单位的是数据包,它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,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从源端传到目的端。
  4. 传输层。传输单位是报文段(TCP)或用户数据报(UDP),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,功能是为端到端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。
  5. 会话层。会话层运行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。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,向表示层提供它的增值服务。
  6. 表示层。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。
  7. 应用层。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,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参考模型环境的手段。


文章作者: LsWorld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LsWorld !
评论
  目录